5 min read

數位轉型裡的魔球 Moneyball

轉型不是靠技術,而是談判談出來的:為何人家要配合數據的指導?
數位轉型裡的魔球 Moneyball
取自電影 Moneyball (2011) : 奧克蘭運動家隊 總經理 Billy Beane (布萊德·彼特 飾) 挖角了原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的數據分析師 Peter Brand (喬納·希爾 飾) 並敢給予發揮的舞台,最終顛覆了球隊傳統經營的方式

最近回頭看電影魔球Moneyball,深覺得跟自己過往在產業內所參與數位轉型經驗,有不少的呼應之處,特此撰文來做紀錄。

魔球在演什麼? 洞見在哪裡?

簡單來說,就是分析師 Peter Brand 認為棒球界存在各種偏見 (像是只因為投手投球姿勢很怪就斷定他表現一定不佳等),導致用錯誤的方式運營球隊常常問錯誤的問題、球員價值被低估。他認為,管理球隊的人不應該用買球員的方式來運作而是要以買贏場(wins)來思考,而想要贏場,就必須盡可能增加上壘(runs)的機率,而這無關乎球員的私生活、長相等過往球探的直覺判斷,而以實際表現的數據為準。

舉一個例子:從球員的角度來看,大家都在搶明星球員,所費不貲,競爭激烈,但若用上壘率來看,一位王牌巨星球員的上壘率,可以用數個低價球員組合成的球隊得到,其理論上贏球的機率相同,但成本卻低廉許多。

但 Peter Brand 卻礙於怕被當作異類被排擠,不敢聲張他的洞見。

而在買球員的世界觀裡,越是有錢的球隊,越是有能力搜刮球員,造成大者恆大,預算較少的球隊就沒了生存空間:好不容易挖掘到的球員,一下就被財大氣粗的球隊掠奪走了,而正是奧克蘭運動家隊總經理 Billy Beane 遭遇到的困境。

兩人在一場球員交易的場合上相遇,一拍即合,旋即展開了一場顛覆傳統觀念做法的旅程。然這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除了來自各方的詆毀外,我認為最大的挑戰來自於總教練,堅決不按照分析指示,所安排先發陣容名單出賽,造成外界有「數據無用」的錯誤認知,甚至危及到 Billy Beane 可能會被革職的程度。

最後是 Billy Beane 壯士斷腕,一不做二不休,將總教練認可的球員全數交易出去,背水一戰,迫使其如實按數據分析的結果安排先發名單,球隊的表現才漸入正軌,並且最終創造連續20勝的紀錄,一鳴驚人。

數位轉型最大的挑戰:為何人家要配合數據的指導?

各種數據課程不會告訴你的是:就算你分析得再怎麼精闢,用的模型再怎麼準確,也不等於事業單位會確實按照分析結果的指導來做

甚者,數據單位很容易被背黑鍋:事業單位把績效不好,全部都賴給數據無用,但其實是被斷章取義,方案挑部分做、部分不做,導致效益不彰所致,就如同Moneyball裡的總教練一樣,意圖熄滅任何試圖改革的火苗。

因此,若想避免轉型胎死腹中,就必須要留意談判的籌碼。

數位轉型與其說是技術,更是用談判談出來的。

在合作對象上,我主張:數據單位不應該跟績效好資源多的單位合作,因為他們會挑三揀四,而是應該跟吊車尾、資源少、陷入危機的單位合作,因為他們才會徹徹底底地充分配合,如同Moneyball裡的球團經理Billy Bean,有壯士斷腕,背水一戰的決心,這個現象我稱之為「浮木原理」,即數據單位要成為救命的浮木

而且若成功救起來了,就可以在公司內樹立新的典範,反過來對資源多、配合度差的單位施壓,迫使他們上談判桌,要他們好好配合

這個策略,稱之為「鄉村包圍城市」即以資源少的單位為 「鄉村」,反過來進攻資源多,但配合度差的「城市」。

換位思考 : 讓數據單位能自由選案,而非被迫接案,反而能提高變革的成功機會

對於資源多的單位,若不想被顛覆,除了要有意識地保持在新作法、新觀念上的投資外,也要特別留意內部人員,急於對新方法貼上不可行、失敗標籤的行為,因為幕後,恐有試圖想留在舒適圈,而對於不熟悉事物便予以扼殺的操作

這也是為何會有研究指出,企業實施重大變革的成功率僅有30%,高達70%的變革都是失敗的 (John Kotter, 領導人的變革法則)

若想透過投資數據部門,以抵禦外部的破壞式創新,就必須要同時給予其能自由選案的空間,而不是當作支援單位

成熟的事業單位,擅長將事情做對(do the thing right),但卻難以抵禦擅長找出對的事情來做(do the right thing) 的破壞式創新,因此,對於公司整體而言,投資內部的數據單位,就不能將其當作支援的角色,而要給予能自由選擇合作對象的空間,創造內部良性的競爭,而不是需求一來就必須得接。

無論是對任何一方而言,快速的產生有感的quick win是彼此存活的關鍵,因此,作為數據單位,要有意識的慎選合作對象,而事業單位則是要做好換位思考,讓數據單位有空間發揮,才能創造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