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min read

關於培養智慧,避免因知識伴隨而生的執念,反而造成破壞

關於培養智慧,避免因知識伴隨而生的執念,反而造成破壞
Photo by Daniel Mingook Kim / Unsplash

(本文原刊登於 三才計畫 Staying Relevant)

觀點:所謂智慧,即意識到自己的侷限的同時,也能保持開放的態度,不執著於特定的想法或信念

1. 知識讓我們戰勝無知,智慧則讓我們克服愚蠢

  • 無知(ignorance)跟愚蠢(foolishness)本質上是不同的,因此你有可能知識很豐富,但也同時做出很愚蠢的決定
  • 知識的詛咒 : 知識越豐富者,越是容易自動認為專業內簡單的事情,對其他人也應該理所當然,造成溝通障礙與決策失誤
  • 知識讓我們得以解決問題,但正是那些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也讓我們變得盲目而不自知
  • 解決問題前必須先定義問題,然而正是定義問題的方式,同時也框限問題能被解決的程度

2. 所謂策略,不過是刻意忽略部分資訊,好讓其他部分能凸顯出來

  • 沒有白吃的午餐:並不存在只有全然好處,而沒有副作用的問題解決方式
  • 所謂的策略,只不過是在很多狀況下,剛好管用的技巧罷了
"All models are wrong but some are useful"
  • 我們的認知僅是對真實世界的簡化,窮舉並不可行,因此我們需要思考的捷徑,但要有意識地運用這樣的捷徑,知道他的能與不能,侷限在哪裡,而不是照單全收
  • 知識的執念 : 當手裡只有錘子時,所有東西都像是釘子
  • 智慧即是意識到知識的侷限,且能放下不必要的執念

3. 沒有空無的存在,實有之物也是無用

  • 杯子因為中空,才有裝水的功能,而不是單因為具有實心杯身與把手
  • 房子因為有空間,才有居住的功能,而不是單因為具有牆壁、柱子的結構
  • 生產力並非只是藉工具得到高效的產出,更在於釋出創造力可發揮的自由
  • 知識不僅僅是資訊的積累,更在於擁有思辨與探索的空間,透過好奇與問問題,得到新的洞見與觀點
  • 智慧不僅僅是知識的掌握,更在於了解事物彼此間與自身的關聯,進而對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

4. 必須先創造空間(先有空性),水才能進來

  • 即便柯達發明了數位相機也無法推出,因為會危及軟片的核心生意
  • 即便Google發明了transformer architecture,因為品牌形象動輒觀瞻,是OpenAI大膽推出chatGPT以及微軟先導入Bing
  • 創業者的兩難 : 新發展若是會顛覆既有的核心利益,即便想做,既有組織與股東也沒辦法給做
  • 管理者的自處 : 最佳的答案往往源自於啟發員工,而不是微管理他們要做什麼
  • 把自己的精力照顧好,成果才能自來
  • 當我們能享受過程時,生產力就會照顧好自己
  • 追求優秀,因為可體會過程中的樂趣和意義,而成功隨緣,因為那是社會的認同,且最終結果受到無數的外部因素影響
  • Netflix零規則的智慧 : 透過充分信任、同步情境,並且給予足夠的自主來讓員工做出他們最好的工作,而不是制定各種防弊的規則

5. 跳脫出來,把自己當作對自己的好朋友(或閨蜜),給自己建議

  • 研究指出當我們看待別人的問題時,總是比看待自己的處境,表現得更為客觀、有智慧
  • 這個現象叫做 Solomon’s Paradox
  • 透過有意識地創造心理距離,得以把內心的智慧施展開來,指引我們方向

參考資料

  1. #657: Professor John Vervaeke — On Cultivating Wisdom, Finding Flow States, The Power and Perils of Intuition, The Four Ways of Knowing, Learning to Fall in Love with Reality, and More
  2. Emptiness is where the true value lies
  3. Netflix Culture Deck
  4. Evonne Tsai 貼文 “創新者的兩難又增添新的案例”
  5. Solomon’s Paradox: Do You Really Take Your Own Advice?